昨天,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认定青海黄河源石刻为秦代石刻,定名为“尕日塘秦刻石”。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,矗立河源,补史之缺,意义重大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
尕日塘秦刻石,海拔4306米,文字风格属秦篆,全文共12行36字,外加合文1字,共37字。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“皇帝/使五/大夫臣□/將方□/采樂□/陯翳以/卅七年三月/己卯車到/此翳□/前□可/□百五十/里”。大意为: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去昆仑采药天美配资,翳乘坐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车到达此地。
从6月8日《光明日报》刊文引发关注到昨天定名,过去3个多月,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,石质文物保护、秦汉考古、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多学科专家两次赶赴现场调查。发布会上,详尽剖析此前争论的焦点问题。比如:文字风格、历史纪年,刻石岩性、磨蚀性、风化程度,凿刻工艺、文献记载以及微气候环境、周边文物遗存等等。
从“皇帝”称谓的时间悖论到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初二己卯的史证,从凿刻“因石赋形”到“刻痕显微镜观察”展示秦代“U型”凿痕与现代“V型”工具的区别,从岩石、刻痕矿物元素分析到周边75处文物遗存梳理……秦汉史学、古文字学、书法篆刻、地质岩石、科技考古等领域专家,激烈辩论、百家争鸣。与此同时,公众对考古研究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,从“挖土掘宝、神秘发现”转向“严谨探索、科学求真”。
“尕日塘”在藏语中意为“往来歇息之平地”,关于秦刻石真伪之辩也已平息、尘埃落定。沧海桑田,白驹过隙。2000多年前的刻石,让今人得以见证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的交流,更见证了现代学界对历史真相的孜孜以求。从理性角度审视,“青海扎陵湖岸一块石头”的讨论,为秦汉史研究、边疆考古提供了关键实证,也为公共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启迪;从感性角度认知,秦刻石激辩“百花齐放”天美配资,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连续性、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。
亿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